【品种】火烧花简介/品种/繁殖


【品种】火烧花简介/品种/繁殖

文章插图

火烧花(学名:Mayodendron igneum (Kurz)Kurz)为紫葳科火烧花属小乔木植物 , 常生于海拔150-1900米的干热河谷和比较湿润的河谷低地、低山丛林中 , 花期3-5月 , 短总状花序着生于老茎或侧枝上 , 花冠橙黄色至金黄色 。 常在树干或老枝上开放 , 如熊熊燃烧的火焰 , 故名火烧花 。
火烧花分布于中国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南部 。 现常用于园林绿化 , 是优良的园林树种 。
火烧花特征火烧花 , 常绿乔木 , 高可达15米 , 胸径15-20厘米;树皮光滑 , 嫩枝具长椭圆形白色皮孔 。 大型奇数2回羽状复叶 , 长达60厘米 , 中轴圆柱形 , 有沟纹;小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 , 长8-12厘米 , 宽2.5-4厘米 , 顶端长渐尖 , 基部阔楔形 , 偏斜 , 全缘 , 两面无毛 , 侧脉5-6对;侧生小叶柄长5毫米 , 顶生小叶柄长达3厘米 。
花序有花5-13朵 , 组成短总状花序 , 着生于老茎或侧枝上 , 花序梗长约2.5-3.5厘米; 花梗长5-10毫米 。 花萼长约10毫米 , 直径约7毫米 , 佛焰苞状 , 外面密被微柔毛 。 花冠橙黄色至金黄色 , 筒状 , 基部微收缩 , 长6-7厘米 , 直径1.5-1.8厘米 , 檐部裂片5 , 半圆形 , 长约5毫米 , 反折 。
花丝长约4-5厘米 , 基部被细柔毛 , 花药个字形着生 , 药2室 , 药隔顶端延伸成芒尖 , 花药及柱头微露出花冠管外 。 子房长圆柱形 , 花柱长约6厘米 , 柱头2裂 , 胚珠多数 。 蒴果长线形 , 下垂 , 长达45厘米 , 粗约7毫米 , 果爿2 , 薄革质 , 隔膜细圆柱形 , 木栓质 。 种子卵圆形 , 薄膜质 , 丰富 , 具白色透明的膜质翅 , 连翅长约13-16毫米 。 花期2-5月 , 果期5-9月 。
火烧花习性火烧花原产热带地区 , 喜高温、高湿和阳光充足的环境 , 但能耐干热和半荫 , 不耐寒冷 , 忌霜冻 。 生长适温23-30℃ , 能耐0℃左右的温度 , 但长期处在5-6℃的低温 , 其枝条会受到冻害 。 喜土层深厚、肥力中等、排水良好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 , 不耐盐碱 。 在干旱贫瘠土壤上生长缓慢 。
火烧花繁殖火烧花由于其多季开花 , 可以多季采种 , 因而播种繁殖是繁殖种苗的主要方法 。 其蒴果成熟时 , 果皮由青色转为黑褐色 , 此时 , 采下果实放在无风处晾干或晒干 , 裂后轻轻敲出种子 , 在适宜季节可即采即播 , 在冬季天冷时可贮藏至第二年春天播种 。 由于种子细小 , 一般采用撒播 , 播后覆薄土 。 种子播种后在25℃左右的温度下 , 保持播种床湿润 , 一般1周左右发芽 , 发芽率为60%-80% 。 幼苗生长50-60天 , 苗茎稍木质化时 , 即可移至大田栽培 , 1-2年可出圃 , 3-5年可开花 。
火烧花的扦插成活率低 , 采用营养繁殖时可用嫁接、高空压条等方法提高成活率并进行矮化然后用于盆栽 。 采用营养繁殖获得的植株 , 一般1-2年即可开花 。
火烧花栽培技术火烧花喜高温、高湿和阳光充足的环境 , 能耐干热 , 在中国华南地区露地栽培 , 其他地区只能矮化后盆栽 , 冬季移入室内 。
火烧花不喜大肥大水 , 种植时施足基肥 , 以后每年只施1-2次复合肥即可生长良好 。 盆栽是时要少施氮肥 , 控制浇水 , 防止疯长并经常修枝整形 , 控制株高 。
病虫害防治病害
立枯病主要在春季雨水多时发生 , 幼苗和成株均受危害 。 受害处产生暗褐色病斑 , 严重时成片死亡 。
防治方法:用无病新土移栽 , 使用的肥料一定要腐熟 , 绝不能用新鲜农家肥 。 及时清除病株 。 移栽前每平方米用40%甲醛50毫升对水6公斤进行土壤消毒 , 或用70%五氯硝基苯酚按1∶30 的比例拌细土 , 撒于苗床土上 。 春栽小苗一星期后喷7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75%百菌清1000倍液 , 每10天喷施一次 , 交替使用 。

推荐阅读